田間玉米秸稈及殘茬管理經驗
2016-12-19發布, 閱讀 5953次, 分類: 種植百科
田間秸稈及殘茬影響玉米出苗及苗勢,為獲得高產,就必須在各時期做好田間秸稈及殘茬的處理工作,具體如下:聯合收割機收獲時,要保證玉米秸稈能均勻的破碎、鋪撒在地表;秋耕和春耕時,分別進一步將秸稈破碎并翻埋到地下,加速分解;播種時,播種機應有秸稈切割功能,能切割播種行的殘留秸稈,保證播種效果。
當前,在東北地區玉米是種植第一大作物,近年來高密種植、配方施肥等手段不僅提高了玉米籽粒的產量,也同時增加了秸稈的生物量;都直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秸稈丟棄在田間。此外,與大豆相比,玉米對地表殘茬的耐受性要更弱,在玉米生產上更要注意田間秸稈及殘茬的處理。在早春播地區,由于秸稈遮擋陽光,表層土壤更加濕冷,易導致播后出現出苗率低、大小苗的現象。
秸稈及殘茬對玉米種植的影響,具體有:影響播種精度,導致株距不均勻,種土隔離,不易萌發;地溫降低,延遲出苗和降低根吸收營養的能力,同時,形成物理障礙;秸稈接觸幼苗根系會產生相克作用,抑制根系發育;后拱土的弱苗對產量貢獻很低,但會像雜草一樣與健株競爭水肥和光熱資源;秸稈是病蟲害越冬場所,秸稈附著殘留的除草劑;微生物降解秸稈時產生氮固定效應,引起玉米缺氮素。
田間玉米秸稈及殘茬管理,為保證出苗整齊、獲得高產,大田生產中必須重視秸稈及殘茬的管理,特別是玉米連作模式下,處理秸稈及殘茬共有4個階段,分別是收獲時、秋收后、春播前和玉米播種時,具體如下:收獲時的秸稈處理,使用玉米聯合收割機收獲玉米時,要保證收割機將破碎后的秸稈均勻的揚撒在地表。這樣既能避免裸露土表,保水土,同時也避免了整地、播種時堵塞農機具,提高建植效果。對于少免耕地塊更要注重秸稈揚撒均勻。收獲時,破碎后的秸稈集中散落在收割機行進的路線上,秸稈形成條帶狀分布。對于割臺寬幅超過6米的收割機,為了保證秸稈分布均勻,秸稈破碎、散落后,需要再次揚撒。
當然,也可調整割臺角度,提高留茬高度,減少破碎秸稈的還田量,對于免耕地塊,一般留茬高度在30厘米左右不會影響來年種、肥機械的操作。來年直接在茬口間播種。
收獲后田間秸稈及殘茬管理,根據谷草比1:1計算,如果玉米產量在每公頃12噸以上,那么每公頃的秸稈產量也在5.5-7.3噸之間,這是其他大田作物秸稈產量的2倍。此外,研究發現,如果種穴四周5厘米范圍內,秸稈覆蓋度超過90%,玉米產量會顯著降低。
秋季整地,與其他作物相比,玉米秸稈更難降解,收獲后及時秋耕,能比來年春耕多降解5%-10%的秸稈。此外,整地時,很難一次性翻埋全部秸稈及殘茬,耕地時的速度、入土深度以及犁具的種類和入土角度也都會影響秸稈處理效果。當前,各犁具種類中,鏵式犁翻埋秸稈及殘茬的效果仍最好。此外,可以在犁地前使用大馬力的旋耕機械,先充分破碎田間的秸稈和根茬。
條帶耕翻模式,條帶耕翻是在免耕的基礎上,盡量減少土壤擾動,同時,又能實現快速提升地溫,改善土壤墑情。實際操作上,主要是每間隔50厘米耕翻15-20厘米,形成免耕條帶—整地條帶相間隔的效果,整地條帶上,實現秸稈翻埋,同時疏松土壤并施入底肥。來年春天,播種機以已整地的條帶作為播種行,同時再補施種肥。
秸稈破碎技術,秋季,如果不使用犁地機具對大田耕翻,也可以使用秸稈破碎設備再次切割、破碎秸稈,一般也能夠降低4%-8%的秸稈覆蓋率。但效果有限,一是因為再次破碎后的秸稈碎屑堆積在茬口間,如果是免耕播種,會增加來年播種難度。二是松散的秸稈碎片覆蓋在地表,遮擋了更多的陽光,春天土表會更加濕冷。
放牧或秸稈打捆,有農戶或合作社會考慮秋收后,直接在田間放牧,或是玉米秸稈打捆用來飼喂牛羊,但需要注意,一方面地表裸露后可能會產生土壤侵蝕的問題,另一方面,每噸玉米秸稈中約含有8公斤的氮、2公斤的磷以及10公斤的鉀,如果秸稈沒有還田,需要在來年增施化肥。
氮肥是否可以加速秸稈分解?由于微生物分解秸稈的過程中需要氮素,那么秋季犁地時追施氮肥是否能夠加速秸稈的分解呢?研究表明,春播地區,限制秸稈分解的限制因子主要是低溫,而不是氮素。
播前秸稈及殘茬管理,播前二次整地能進一步降低田間秸稈覆蓋度,提高播種效率,因此,無論秋季是否已經整地,春天都有必要再次耕地并翻埋秸稈和殘茬,這時,需要考慮--曲面犁比平面犁可以提起更多的表土,翻埋秸稈效果更好;提前試驗牽引速度和整地深度,高速、入土深度大的情況下翻 埋效果更好;犁地機具的幅寬應大于牽引拖拉機的寬度,避免漏犁;避免壓實土壤,犁地時要考慮墑情,同時,盡量選用履帶式拖拉機或配備子午線輪胎(俗稱鋼絲輪胎)的拖拉機。
播種時的秸稈及殘茬管理,播種時,選用安裝了犁刀、切割盤、隔板等部件的播種機,確保在播種盤落種前能夠及時清除播種行的殘茬和秸稈,提高播種精度,獲得壯苗。
作者:市場部 陳東杰